文 | 李仕强
【全文摘自《访问》网: https://theinterview.asia/topic/129255/ 】
创会百年的隆雪华堂地处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对于不熟悉马来西亚华团历史演变的人士而言,它或许只是一座座落在马哈拉惹里拉路(Jalan Maharajalela),名列国家文化遗产的白色古建筑,又或者只是一个活动空间,或婚姻注册的场所。但它不仅是如此。配合龙雪华堂创办一百周年纪念,“隆雪华堂百年系列”,《访问》带您了解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隆雪华堂的历史。
隆雪华堂(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是马来西亚华社在民间的代表机构,多年来扮演华社的领航者,在每个历史关口中引领华社参与华社与国家事物与发展,肩负起身为公民组织的责任。
华社先贤在百余年前提出创建华人大会堂的构想,是为了结合当地的华团及华人,让华社拥有一个全雪州,乃至全国最高领导机构。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简称“雪华堂”,并于2006年后改名为“隆雪华堂”)便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更迭,隆雪华堂的会务重点也相应的改变。从独立前着重处理华侨侨民事务,直到马来亚联邦独立前后转型为本土关怀,为华社争取权益,推动华人文化,和积极参与本国政经文教的发展。
抵御政府单元政策 拟定《国家文化备忘录》
1969年爆发的五一三事件让马来西亚的政经文教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府为了扶持马来人而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包括新经济政策、国家文化政策、工业协调法令、大专法令和大专固打制等。这一系列的单一种族扶持行动和单元文化政策的实施,让非马来人感到担忧,而华社最为关注的经济,教育和文化也受到冲击,导致华社在1970-1980年代处于低靡和焦虑氛围里。
1982年10月,内政部下令除了新年贺岁,不准发出舞狮舞龙的准证。
在面对国家进一步贯彻单元政策的冲击下,雪华堂时任会长邱祥炽毅然负起重任,组团跑透全马,主动联系各州中华大会堂和当地华团领导,以便串连全国华团拟定一套文化纲领来回应国家文化政策。
雪华堂在邱祥炽会长的领导下负起草拟备忘录和筹备文化大会的重任,经过一连串的联系、跑动、和商榷后,最终在1983年3月27日成功结合全国华团领导机构,在槟州华人大会堂举办“全国华人文化大会”。
会间除了接纳全国华团领导拟定的《国家文化备忘录》文件之外,也通过文化大会宣言和八项提案。
当时随团的雪华堂执行秘书刘崇汉表示,选择在槟城举办大会举办是具有策略考量。
“因为槟城是华人首长林苍佑,而他们考虑到在华人首长的州那边开大会,不至于临时被干预,扰乱,或者被腰斩。”
因为当时的紧密联系,参与其事的十三州的中华大会堂或总商会,加上董总和教总,后来组成了“十五华团”,让全国华社的力量更集中。
积极回应国家政策 “十五华团”开启华团转型
“十五华团”在同年(1983年)9月赴文化、青年、体育部面呈《国家文化备忘录》,这份承载者华社不满声音的文件,最终还是被时任部长安华驳回。
虽然如此,全国华人文化大会的召开已在华社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十五华团”的形成也开拓了华团转型之路。
“十五华团”于隔年,即1984年催生了“全国华人文化节”,首届由雪华堂主办,并在尔后每年交由各州中华大会堂轮值主办。
同年,“十五华团”也催生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简称“华资”,现已改名为华社研究中心——“华研”),并由雪华堂和时任会长邱祥炽负责筹划工作。
1985年1月1日,华资正式成立,办公室设立于雪华堂一楼,由邱祥炽会长担任管理委员会主席。
华资的成立初衷是为了收集资料,成为华社的独立智库,为华社民权运动提供论述基础,以便可以有效的针对国家的政策做出回应。
柯嘉逊博士便是在当时被安排担任首任的研究主任,而“十五华团”交付于他的首要任务,是要容纳所有华社的知识份子,以草拟一份联合宣言。这份包含了回应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宣言,之后结合成为《全国华团联合宣言》。
领航华团面向公民社会 开拓时代前奏曲
《全国华团联合宣言》最终获得27个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华团组织联署,是华社自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份文献。这份联合宣言针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民主人权等事项提出建言,虽是由华社提出的文献,却立足于各族人民的民主权利,也代表各族权益。
为了延续《全国华团联合宣言》的精神,“十五华团”催生了“全国民权委员会”,同样由邱祥炽会长担任主席,以便在民间推展民权运动和展开跨族群的对话。部份中华大会堂,如雪兰莪,柔佛,马六甲、森美兰也相继成立了州级的民权委员会,其中为雪华堂的民权委员会最为活跃。
“全国民权委员会”除了推动民主人权之外,最为人所熟悉的是委员会副主席,时任董总主席林晃升在1986年所提出,以政权轮替作为国家民主化的策略手段,这一项对国家政治具有前瞻性的意见,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两线制”概念。
“‘十五华团’领导的社会运动,整个80年代中好像就是华社民权运动之春。”柯嘉逊博士说。
回想过去,身为历史见证者和参与者的柯嘉逊博士认为,八十年代中是华团的一大突破,转型面向公民社会关键点。
雪华堂虽然只是一州华堂,却一直扮演着领航的角色,积极串连全国华团,最后促成了以董教总和雪华堂为首的“十五华团”,也因此催生全国华人文化节、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全国华团联合宣言》、和全国民权委员会。
隆雪华堂前会长陈友信表示,因为有华社民间的支持和华团的结合,形成了一股政府无法忽视的力量,而这也归功于70-80年代中,华团所出现的卓越的领导人。
“像雪华堂会长的邱祥炽和张景良、董总主席林晃升、教总主席沉慕羽、副主席陆庭瑜等等,那不是一个人的英雄时代,而是一群人一起推动,开拓了一个时代的前奏曲。”
李仕强
隆雪华青团长、时事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