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雪华堂顾问拿督陈友信主讲稿
隆雪华堂《天下事、线上谈》系列底下,民权委员会11月2日举办的线上讲座,主题为《政局多变,何去何从?》。

政局多变,新常态还需新方案
隆雪华堂顾问拿督陈友信表示,马来西亚民主课题攸关全民,不分种族。华社更要顺应局势,主动求变。坚守中华文化之余,推动社会改革,争取民主权益。

陈友信呼吁各政党放下成见,在国家局势动荡并深陷疫情之时,达成共同协议,旨在为国民社稷争取福祉。

陈友信在民权委员会11月2日举办,主题为《政局多变,何去何从?》的线上讲座中分析梳理大马政治现状,并列出政党政治及族群政治迎来的变化。这是隆雪华堂《天下事、线上谈》系列的其中一场线上讲座。

随着今年“喜来登事件”延伸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也象征着多数政府及永久联盟的终结。如今执政的政党将史无前例面对悬空国会的风险,而政党之间唯有达成信任与预算协议,方能度过政权朝不保夕的危机。

陈友信以国盟政府与希望联盟举例,如今各党之间的结盟动荡不定,进而提出选后结盟的主张。

陈友信表示,国阵执政期间的永久性联盟不复从前,已演变成各党派基于政策和官位之间的角逐,让人民雾里看花。朝野也对此现状也有了新的方案诠释,当以国会改革及选举制度作为优先改革,例如罢免选举,反跳槽法,选党及比率代表制等等。

当提到族群政治,陈友信认为,马来政治力量的分裂显而易见,同而不和。相较与以往族群党派间对立分明的局势,如今朝野均有马来族群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形成此消彼长之势。由于权力集中,马来族群的内忧外患也牵动着国内政局的发展。随着政权交替,多数华裔现今扮演着在野党的角色。

陈友信表示,华裔乃是多党民主下的重要伙伴,若想朝此方向前进,或可寄望于地方及州际的分权。

华社华团反应不一
陈友信指出,自2018年希盟执政后,华社的反应可归为三种姿态:包容,失望及反弹。面临希盟就位期间施政及改革的迟缓,一部分的华社持谅解之意。他们认为国阵掌权60余载,加上面对来自公共服务单位内“小拿破仑”的阻力,希盟想撼动盘根交错的内部结构并非易事。

仍有一部分华社认为希盟虽高喊多元政党的口号,却依然由土团党,即是马来单元主义主导。这无疑有违希盟于平权课题上的立场,加上希盟竞选宣言全面实现之日遥遥无望,不免让他们深感失望。

经历爪夷字风波后,华社内也反弹的声浪也居高不下,选举无用论一时也被广泛认同。陈友信则认为这种论述应该被正视,因为选举乃是人民维护民主的主要管道,不应该被轻易摒弃。

长年以来浸润华团事务的陈友信也坚信,华团自开创对于政治的关切横跨政党的分歧,秉持着海纳百川的原则。对于政治,隆雪华堂携众多华团也身持中立,务求针砭时弊。

于希盟执政期间,一如华社,华团内同情希盟者见证希盟改革面临种种阻力,呼吁人民体谅希盟;而同情国盟者则对希盟施压提高民粹要求。自爪夷文事件后,身在董总的陈友信也深感其中民意的变动,华社两极化的政治倾向由此可见。当国盟政府接手后,有部分华社翼希盟能继续社会改革工作,再获得人民的信赖;另一部分华社则呼吁公众给国盟政府时间来稳固时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陈友信认为历经希盟22个月的执政,华社在面对多变的局势,切勿抱着刻舟求剑的心态,因为旧战略不再适用于新局面。民主,平权改革的障碍,事关马来朝野政党及民间社会。

陈友信也观察到雪州政治下官僚主义逐渐减缓,民主制度逐渐开放。华社应在政治课题上积极有效的政治参与,勿止步于关心政治,而提升至开创新局,因为变天不再是改革唯一途径。政治代表更应该深入了解社会基层,知己知彼,居安思危,方能应对不可测的挑战。

谈起华社作为马来西亚的少数民族的地位,陈友信认为我们应该把国族论述定于1963年,即宣扬马来西亚多元主义国家的建国定位。以美国犹太人举例,他认为少数民族也有能力影响甚至为国家带来长远的贡献。各族应该细致化的认识彼此,切勿有非黑即白的思想。

体制的改革在时下局势是刻不容缓的,各方也在寻求政治稳定的革新。除了执政党,在野党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一环,应致力于推动改革,鞭策选举改革至体制改革。隆雪华堂迄今致在追求政党之间的制衡,2018大选后政界内的一言堂被打破,让全国意识到政坛原来正在朝着民主的改变前进。政局多变,华社要重视自身的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的根,但将捍卫民族权益归纳入社会改革运动。

政局非政治人物主导,而民众才是改革的关键。他认为民众履行公民义务之余,应该把焦点放在长远的政策,不要只图来自政府暂时性的施舍。任何族群的问题都是所有族群的问题,例如承认统考此举也会延伸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讲座问答环节
针对国族身份及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提问,陈友信追溯至马来西亚建国时期,摆脱英国统治之后,多元语言是证明独立其中一个特征。国族并不同等于同化来自不同种族的人民,或是设定单一语言或单一文化。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已是建国磐石,而不同团体如今也把焦点放在共同目标上,即是争取保留多元流教育。激进极端的种族主义已经逐渐弱化,不再适用于如今逐渐国内民主开放的风气。

针对于承认统考的进度提问,陈友信指出,由于统考报告受到官方机密法令限制,能够对外发言的是该特委会主席邱武英,因此他无法对外公布内容,但希望近期能提呈给教育部长。特委会三人均认为报告应公布于众,但是最后仍是教育部及内阁决定是否公开。

虽然政府承认统考文凭如今不幸变成政治考量而非学术考量,但他指出,董总至少曾获得机会提呈统考的学术质量及海外大学的认证等给特委会,能纳入国家档案,相当于争取承认统考的一个里程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