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中國報》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372087
(吉隆坡21日訊)隆雪華堂會長陳友信呼籲,教育部將《教育發展大藍圖》初步報告定案期限,展延至明年3月,以有更多時間向民間團體收集更多回饋。
他認為,大藍圖原定于下月結束收集民意和定案的期限過短,並舉例,其它先進國家,如英國在推行類似長遠且影響深遠教育計劃時,都會制定一個長時間來收集民間意見。
“教育改革不急于一時,並非一定要在12月定案。” 他今日聯同另15個團體聯合發佈“改革國民教育:教育大藍圖的評析與建議”報告記者會上,如是指出。
大藍圖嚴重缺失
出席者包括馬來西亞留日同學會會長潘力克、森美蘭中華大會堂會長劉志文、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副會長劉志強、華社研究中心主席周素英、林連玉基金副主席吳建成、義務秘書李亞遨、馬來西亞華校校友會聯合會總會主席陳鵬仕、柔佛州中華總會會長拿督林家全及馬來西亞留華同學會副秘書莫澤林等人。
16個團體也成立教育大藍圖研究小組,經過2個多月多次會議后,正式提出這份共有57頁報告,並預計在11月30日前呈交教育部,促政府關注。
李亞遨透露,鑒于大藍圖本身存有太多嚴重缺失和思維混亂,造成參照或引用依據困惑,所以研究小組最終決定對大藍圖提出批評和指正同時,也提出這份“參考方案”,闡述公平、客觀、合理的教育理念。
他說,該報告分為兩個部分,首部分是針對大藍圖教育表現與問題評估,第2部分則是從教育學角度,從6個國民教育課題里提出的革新方案,即國家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師專業、課程與教學、考試與評量及技職教育。
16團體吁政府設教育監督委會
16個團體呼吁政府成立“教育監督委員會”(Education Ombudsman),以監督和調查教育部公共權力行使的公正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和透明度。
他們認為,此舉能防止弊端發生,強化政府的施政效率與品質,提升國家的教育水平,保證國民教育的長期發展。
他們指出,委員會可自行或在接到投訴后,有權聽證、調查和檢控;同時民眾可以就教育部的管理不善、違法行政、不公平、濫權、不回覆及拒絕提供咨詢等理由,向該委員會申訴。
他們也說,該委員會監察員由國會遴選,並對國會負責,其年度報告也需呈交國會辯論,並在符合申訴者權利下,向社會公開調查報告。
他們補充,該委員會必須依循3大原則,即置政黨政策于一旁,獨立于其他政府機構,與被調查對象無任何關係。
16個團體聯署:
1. 林連玉基金
2. 華社研究中心
3. 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4. 檳州華人大會堂
5. 馬六甲中華大會堂
6. 森美蘭中華大會堂
7. 柔佛州中華總會
8. 馬來西亞華校校友會聯合會總會
9.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
10. 馬來西亞留華同學會
11. 馬來西亞留日同學會
12. 獨立大學有限公司
13. 馬來西亞國民型華文中學校長理事會
14. 馬來西亞南洋大學校友會聯委會
15. 全國老友聯誼會聯委會
16. 馬來西亞國中華文教師聯誼會
改革國民教育:《教育大藍圖》的評析與建議重點摘要
第一部分:對大藍圖的教育表現與問題評估
* 教育品質
1)國內公共考試鑒別力低下:不能客觀反映學習水平。
◆ 公共考試的鑒別力偏低,不只出現偏頗的狀況也不能正確反映教育的品質和水準。
2)我國教育的實際水平:比國際平均水平落后一大截。
◆ 我國無論在閱讀、數學或科學各科目中,不達最低要求的學生人數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家多出一倍有余。
3)大馬在國際數理教育成就趨勢調查上表現下跌:數理英化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 在2009年廢除數理英化最大理由是影響學生的學習,由此可見數理英化政策理應是學生表現下降的主因之一。
4)對“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表現的解釋:片面與選擇性,為強化華小國文措施鋪路。
◆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是信息素養與獨立思考能力的測試,與大藍圖建華小的國文應與國小統一的目標不符,更似乎有偷換概念之嫌。
5)學校表現:忽視了佔多數且表現薄弱的學校。
◆ 在大藍圖里,80%即121所學校落在薄弱組,竟然不成為一個問題,甚至以表3-17,高調突出馬來西亞高表現學校的表現。
6)大馬教育文憑英語成績的落差:母語與非母語的問題還是關鍵因素。
◆ 教育部強調英語是非母語,所以成績稍遜是可以接受的。
7)學生的完成率:沒有具體分析。
◆ 大藍圖未進一不探討36%學生不達大馬教育文憑最低標準,以及提供有關數據。
8)公眾的回饋:這項調查跟中小學生的教育表現沒有直接相關,不能作為改善基礎教育的依據。
◆ 工業界的意見其實是針對大學畢業生的意見,與大藍圖的基礎教育問題文不切題,並不能反映公眾對基礎教育的意見。
9)學生的全面發展:僅以紀律為評估指標。
◆ 大藍圖里的衡量指標,將全面發展簡化為紀律,反映教育部關心的只是學生的服從與秩序。
* 教育平等
◆ 大藍圖主要以考試成績為衡量的工具,但成績不是衡量教育平等的良好指標,還必須視課題性質而輔以其他更適當的指標。
* 效率極大化:不談分配的公平性問題
◆ 大藍圖完全不提教育經費分配是否公平,甚至效率偏低的問題也是一筆帶過。
* 入學受教育的機會
◆ 大藍圖強調學生註冊率,而沒有深入以數據分析國內受教育年限的情況,反映教育部是注重數量而非質量。
* 以教育促進團結:簡化和片面的理解
◆ 族群之間的差別待遇才是造成族群問題惡化的主因,應依循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制定政策,重新培訓教師在面對族群差異應具備的瞭解、尊重與包容的態度。
第二部分:國民教育的革新方案
* 國家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
◆ 回應
1. 教育政治化
2. 差別對待才是團結的障礙
3. 教育資源不平等
◆ 建議
1. 釐清國家教育的目標
2. 實施與推行公平的教育法令和政策
3. 多元教育是國家重要的文化遺產和社會發達的資本
4. 州屬或地域的教育目標與特色
* 教育行政与管理
◆ 回應
1. 教育權力過于中央集權
2. 教育部官僚族群構成單元
3. 缺乏獨立的督導、監察與申訴機制
◆ 建議
1. 落實地方分權
2. 增進官員的多元性
3. 提升聯邦督學團督學為獨立機構,建議設立“教育標準局”
4. 成立“教育監督委員會”(Education Ombudsman),確保各級教育機構施政的透明度、公正性、合理性與有效性
* 教師專業
◆ 回應
1. 師資培育的改革目標不明確
2. 技術導向的在職教師培訓計劃
3. 忽略教師對教育公平性的作用
◆ 建議
1. 師訓需培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2. 賦予教師專業自主權
3. 建立以校為本的師資培訓
4. 全盤檢討師範教育,提升教師多元文化的認識與能力
* 課程與教學
◆ 回應
1. 課程設置與教育公平性目標發生矛盾
2. 課程設置的平衡性及有效性問題
3. 中學預備班課程的思考
◆ 建議
1. 平等對待各族群對教育的需求
2. 公平分配及開發與課程相關的資源,確保所有學生享有平等的全面發展的機會和資源
3. 加強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4. 糾正表達性藝術課程上失衡與失效問題
5. 糾正社會研究課程上的失衡問題
6. 重新檢討預備班課程
* 考試與評量
◆ 回應
1. “識字和算術制度”(LINUS)並非語文測試
2. 校本評估問題重重
3. 高層次思維試題的現實考量
4. 公共考試成績信譽喪失
◆ 建議
1. 制定多語“識字和算術制度”(LINUS) 2.0
2. 重新檢討、修訂校本評估
3. 實際與有效地提高學生高思維能力
4. 強化考試局的專業自主性
* 技職教育
◆ 回應
1. 70%技職培訓30%學術科目的課程比例過于僵化
2. 大藍圖闡述有潛質與技職學校合作的企業
3. 強制技職文憑生進行工業實習(practicum)
4. 提高技職教育的素質和學生人數
5. 缺少結合公共與私人的機制與資料收集的方法
◆ 建議
1. 著重技職訓練也照顧學術需求
2. 依據勞工市場需求,綜合培訓各類技職人員
3. 工業實習應制定規範,以達致雙贏局面
4. 改善技職學校語言環境
5. 更廣泛的企業參與機構,更透徹地研究
6. 制定相應的技職師資培訓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