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9-10-2010(星期五)
时间:晚上8时
地点:隆雪华堂楼上讲堂

主办: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当今大马》、《独立新闻在线》
主讲:唐南发(时事评论人)、饶兆斌(美国西北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博士)、杨有为(隆雪华堂总秘书)
主持:余福祺(隆雪华堂民权委员)

“刘晓波获奖:中国民主的历史机遇?”讲座出席者约120人,会场爆满。

民运人士刘晓波荣获本届诺贝尔和平奖,中国官方认为“明摆着是西方给中国一个难堪”,西方则希望藉此鼓励中国更加推展民主,让中国的“大国崛起”注入更多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刘晓波的得奖,不能视为一个人得奖,这个奖所涵蕴的精神,其实是中国六十年来多少民运人士及庶民百姓对政治改革的共同追求。

图片取自《独立新闻在线》

唐南发表示,中国作为大国,除了发挥经济上的影响力,也应该展示意识形态和正面的价值观,在刘晓波得奖事件上有更加人道的做法。诺贝尔和平奖虽然具有争议性,但是也具有象征意义,阴谋论只是突显一个国家的不安全感。他也提到,若中国要实践民主,就应该在刘晓波的事件上,展现与以往不一样的做法。他询问听众,还有什么中国人有资格得奖,有少数听众认为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更有资格拿诺贝尔和平奖。

饶兆斌指出,中国要推动中国式的民主,不允许维权人士提倡普世民主,而刘晓波等民权人士追求普世民主,不屑于中国式的民主,因此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对于推动中国民主化的关系不大。他说,中国的基层民主制度推行20多年,学界普遍有3种看法:一是认为这是伪民主,危害真正的民主;二是认为这是不完整的民主,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第三种看法则是中国式民主具有开发功能,未来可能发展出一种具有正面因素,降低负面因素的民主模式,与普世民主价值不同的民主制度。

杨有为指出,中国政府对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事反应强烈,主要是因为诺贝尔奖委员会以往遴选得主曾经引发争议性,例如印度圣雄甘地获提名5次不曾得奖、在1973年颁奖予越战发动者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越战受害者的越南领导人黎德寿等例子,因此中方对刘得奖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他认为,刘晓波争取民主的努力受到国内外人士拥戴,中国在未来的走向方面应该“外圆内方”,也就是对外包容务实、不亢不卑和建立公信力;对内则自我要求严谨和建立赏罚分明的制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