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国国民中学当前所采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引起各方舆论,成为社会大众炙热的话题,尤其各界对于历史课本内容的编撰方式存有歧见,有者认为当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淡化各族群的历史功绩;有者则认为以马来角度论述能够让非马来族群更加理解和融入国土,因此没有什么不妥。

对于历史教课内容掀起的争议,隆雪中华大会堂认为,马来西亚乃是由多元族群组成的国家,国家历史理应以各族群共同承载的历史来凝聚。而只引用单一族群观点论述,显然无法凸显和强调马来西亚的多元和包容理念,无利于形塑国家主人翁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国民身份认同。

其中,最新版本的中三历史课本 (Cetak Pertama 2018)主轴为英国殖民统治下时期,各州和不同地区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制度发展史,以及介绍本土社会和各州统治者如何抵御西方势力的胁迫等。

惟最新版本的中三历史课本却忽视了华裔和印裔等少数群体为本土所作出贡献的史实,反之只用几行文字简略带过,没有多加赘述。

身为一国之都的吉隆坡,其本身发展史和对整个国家发展所带来影响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惟令人遗憾的是国家历史课本却鲜少谈及相关部分。

须知,在英殖民政府选中吉隆坡成为马来联邦首府,除了地理位置之外,与叶亚来平定内战,重新建立社会秩序有莫大关系。这也包括叶亚来领导重建吉隆坡,首次改用砖块建设坚实房屋,不再轻易受火灾和水灾的困扰。

叶亚来也是促成各族协同合作的主要推手,获得雪州苏丹和英殖民政府的肯定。其他各州的华裔开垦者和马来统治者也是合作伙伴。

叶亚来也是促成各族协同合作的主要推手。(图片来源:网络)

不管是马来抑或非马来社会的地方领袖,他们对吉隆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课文内容中几乎绝迹,反之只在中三历史课本第61页中思维技能的部分,交由学生分组讨论和自行上网搜寻诸如马来领袖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 bin Raja Jaafar)、素单莆亚沙(Sultan Puasa)、阿都拉胡坤(Abdullah Hukum)和华裔领袖叶亚来这些开埠功臣在吉隆坡的事迹。

隆雪华堂认为,教育部有责任提供全面的历史资料,而不只是透过思维技能,让学生自行上网搜寻找资料的教学方式。仅仅上网搜寻,是否足以让学生足厘清吉隆坡开埠史的整个脉络?

毕竟在21世纪科技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泛滥,各方学者的论点和文章都各执一词,如何确保学生有效收集从网络接受到的历史资讯,再从中梳理正确的历史观点,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来说皆为一大挑战。

本堂以为,吉隆坡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历史定位必须给予正视,而不同族群都在各自的岗位各司其职,兢兢业业,方能造就吉隆坡今天的成就。

本堂建议政府征求各族学者的意见,增加篇幅介绍吉隆坡发展史和各族群在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并融汇现有的思维技能教学,这才符合教育部当初将历史课本课纲从KBSM改为KSSM模式、旨在培育学生高思维能力和对不同历史课题具有独立批判思考能力的目的。

国家历史课本的编撰,理应以对国家历史的阐述为首要目标,而单一且缺乏宏观的意识形态历史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历史观变得狭隘,对促进国民团结根本毫无帮助;反之唯有公正和客观地还原各族在国家发展的历史定位,方能让国民都对国家有身份认同归属感,以自居马来西亚人为荣。

转载自《访问》
https://theinterview.asia/sharing/44373/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