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与死的那回事”系列三:印度人
文:莫咏焮
图:受访者提供,图库图
我是玛尼克人,我的丈夫是一棵树。
根据传统的印度婚礼习俗,如果新娘是玛尼克人(Manglik),她必须先嫁给一棵树或狗,来避免掉克夫的厄运。
到底什么是玛尼克人?
印度占星术相信,如果一个人的黄道12宫里,在第1、4、7、8或12出现火星(Magal)的话,就有可能是玛尼克(Manglik Dosh)。
他们也相信,因为火星的狂热性质,玛尼克人会为婚姻带来不幸,导致配偶之间不和谐或产生其他问题。所以玛尼克只能嫁给玛尼克,来抵消火星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么如果女玛尼克嫁给非玛尼克人,婚前必须进行名为”Kumbh Vivah”的仪式,那就是先嫁给一棵树,通常是菩提树或香蕉树,或是一只狗来消除负面影响。
印度女性付出义务比男性大
印度宗教哲学与南亚政治研究专家,江亦丽在著作《恒河之魂-印度教漫谈》书中详实记载印度的婚礼相关习俗,分别是择偶、婚礼、嫁妆、通婚以及寡妇殉夫。发现在印度的婚礼习俗当中,女性付出的义务相对于印度男性来说是比较巨大的。
书里记载一篇关于女子“卡拉莫妮・曼德沙”在2003年嫁给狗的故事。原因是这名女子的牙床上面长了一颗牙齿,被当地村委会认定是不祥之兆,唯有嫁给狗才能够将此不详破除。
拥有绝世美貌的国际超级巨星艾西瓦娅・雷 (Aishwarya Rai Bachchan),在嫁给现任丈夫之前,也得先嫁给了一株香蕉树来破除魔咒。
与动植物结婚看似新奇的习俗,因文化价值的落差而鲜少发生在马来西亚现代的印裔族群中,但这份传统在印度仍然延续着。

印裔婚礼是两家族大事
印度人对婚礼习俗十分重视,大多数人的婚礼仪式都依照古礼,遵循着古法来进行以延续传统精神。其实很多印度教徒保持着相亲结婚的习惯,但自由恋爱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接受西式教育的年轻人。
传统上来说,印度教徒只与印度教徒结婚,且绝大部分接受同种姓联姻的规定,鲜少与外国人士通婚。他们跟华裔一样,采取一夫一妻制,一旦结婚后即是誓言终生相伴。
针对印度教徒的婚姻信仰,隆雪华堂妇女组主办的“生与死的那回事”系列线上课程邀请了本地印度文化热衷者,玛拉 (Selvamalar Selvaraju)。毕业于英国亚伯立斯威大学法律系的她,目前投身于社会工作,协助失去教育机会的印裔青少年,她也是非营利组织MySkills基金会的执行董事。
她强调,印度教徒普遍接受一个传统观念,“印度婚礼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涉及双方家族的大事, 甚至是整个村子的事”。
印裔新人看星象判断婚姻
印度新人有很类似华人算八字的方式,来判断婚后的他们合不合,只不过印度人是透过星象算法。一对新人会拿双方的出生日期、时间和出生地到自己信仰的庙宇,以星象来互相合算。
合算后会得到一个分数,如果以1到100分标准来形容的话,能够结婚的门槛大约就是必须超过50。
印度教的婚姻会由精通吠陀经的吠陀牧师主持。结婚前也要透过牧师查阅占星表,确定星座运势好的日期和时间(Muhurtham)才可以举行婚礼,否则需要一再延迟。

印裔婚礼与神明信仰高度连结
印度教婚礼大致分成3个部分:婚礼前日的准备、婚礼当日的仪式,以及仪式结束后的餐叙及歌舞欢庆。
通常,新娘会在婚礼前日接受曼海蒂彩绘(Mehndi,又称Henna),在双手及双脚画满细致繁复的图腾。
婚礼前日傍晚,新人会举办一场歌舞宴会(Sangeet),是现代流行的安排。
婚礼流程繁琐
“为什么印度婚礼会耗时那么久?”
玛拉回复:“我们必须明白,印度人的婚礼与神明信仰是高度连结在一起的,不只是文化传承。”
在婚礼当日早晨,新娘与新郎会在双手和脸颊抹上一层姜黄奶(Haldi),印度人相信此举能驱除厄运。


结婚之日,新娘香浴洁净,身上穿着新衣及装饰,坐在圣火(Agni)旁,供养十一位神明, 并请幸福的妇女舞蹈,然后举行婚前祭以等候新郎。

接下来是婚礼不容错过的“打三结”(Mangalsutram)仪式。新郎会用透过姜黄制成的线(Taali),捆绑在新娘的颈项上,象征两个独立的个体已正式结合。
“第一结寓意我是你的人,第二结则寓意你是我的人,最后的一结代表着我的家人就是你的家人。”
婚礼仪式通常会在一座挂满垂坠帘子、精心布置的方形帐篷(Mandap)下举行。接下来,新娘与新郎会在帐篷下进行“七圈”(Saat Phere)仪式,也就是一面诵念印度教的婚姻誓言,一面绕行中央圣火七圈。
最后,新郎会以朱红粉末在新娘的额头发际抹上象征已结婚的红印(Sindoor),并为妻子戴上新婚项链(Mangal Sutra),结婚礼成。
抵达夫家后,夫妻要共同仰望北斗星,誓言终生互相扶持及照料彼此。按照习俗,在婚后最初3日或12日,夫妻同床共枕共眠但不共用一条棉被,夫妻两人中间还要放置一根木棒,象征驱除未来阻挡幸福家庭生活的障碍。
印度女性地位仍卑微
身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印度婚礼上的某些习俗让玛拉无法认同。她笑说:“譬如订婚日,男方来到女生家,背后含义是女方的家长要先向男方投降,请你来看看我女儿的意思。女方永远都是让步的,加上很多人的婚礼日期和地点还是由男方决定。”
但她认为印度女性被歧视的情况已好转许多。根据古老的印度教圣典《摩奴法典》,一个有德的妇女,是没有第二次婚假的权利,女人一辈子只能结一次婚。但男人却不一样,有能力者想要结几次婚都无限。

夫过世火焚殉葬依然发生
还有又称“娑提”(Sati) 或是“火焚殉葬”仪式。妇女在丈夫过世之后,必须在丈夫的葬礼自焚。焚身的方式可以是躺在丈夫的遗体旁同时被烧,或是自己投进火堆中。然而她们当中很多都是反抗和拒绝接受仪式的,但最终会被众人捆绑防止逃走。
娑提是指一个忠实的妻子,古代印度人对于寡妇殉夫的认知:“一个女子在丈夫死后应投身在焚烧她丈夫的火堆中,与丈夫一起化为灰烬。这样女人与丈夫才能在天堂共享欢乐3千万年。”
所幸在各种管道的严格打击之下,火焚殉葬的传统已在1846年被印度政府废除。但是2006年5月又发生此事,一位名叫维德娅瓦蒂·辛格35岁的印度寡妇在亲戚逼迫和殴打下,被迫跳向焚烧丈夫遗体的火葬堆,为丈夫殉葬。这恐怖的习俗和传统,或许至今在印度偏远地区,依然存在。
现代社会寡妇的境遇不再像以往一样悲惨,但在许多地方仍然坚守著对寡妇的歧视和对待。
玛拉透露,本地印度妇女依然有实践丧夫之后只穿白衣的习俗。她们需要摒弃色彩,把手上响亮的手镯都取下,彷佛丈夫死亡那一刻起,她们也一样失去自己的生命。
“有些地方甚至不允许妇女再参与任何的喜事或聚会,也不容许再触碰祭祀的贡品。”
从一出世就得接受生存考验
印度女性可说是从出生开始就得接受一连串的生存考验,从父母担心是否应付得起嫁妆、杀女婴、强暴课题等等,都显示性别上的不平等。
玛拉表示,“所幸我们现在生活在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已经摒弃了许多不合时宜的习俗,夫妻之间为了达成共识,已容许进行开放的对话。 ”
“像我结婚前会跟丈夫讨论好,例如结婚的地点我都可以加入自己的意见。我不是摒弃传统习俗,其实我们也都遵守。只不过这已是女性抬头的时代,我们可以选择表达自己的声音。 ”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