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雪华堂讲座:疫情下的经济展望

(吉隆坡15日讯)经济评论员潘力克说,疫情期间有很多战略性物资与货品的供应链会重新洗牌,提醒企业不应只把眼光放在口罩业。

“大家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下一窝蜂涌进去,当疫情稳定时,相关企业又会面临能否生存的问题。

“商家们可以重新检讨,不要只将眼光放在口罩。”

潘力克说,疫情最严重时,口罩主要出产国如中国、美国和台湾,大部分都禁止国内制造的口罩出口给其他国家。

“许多战略性货品的供应链可能会回流到各自的国家。当国家最需要相关物资时供应不足,这是很严重问题,甚至影响国民的生死。”

科技带动经济

潘力克也是隆雪华堂社经委员会副主席,他昨晚在该华堂举办的天下事、线上谈系列讲座“疫情下的经济展望:大马何去何从”,发表上述谈话。

他说,在新常态下,能够带动一个国家经济或个别企业未来的经济力量和趋势,还有科技,如人工智能、5G、区块链和大数据。

“这些就包括在电子钱包、网络教育、保健等方面。再来就是国内医疗服务,如医生和加护病房等各方面是否充足。”

黄锦荣:中小企没意愿转型

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副教授黄锦荣博士指出,疫情爆发时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企业转型,但令人担忧的是疫情后中小型企业转型的力度和意愿会减弱。

他发现,对于中小或微型企业来说,转型不是涉及什么人工智能或大数据,更多的是如何做线上销售或开网店,但科技其实是许多中小企业最需要的一环。

“许多中小企业对科技的吸收能力非常低,所以即便把人工智能摆在他们眼前,从他们整个业务的规模和形式来看,可能也不太需要。

“换句话说,当我们一直在谈经济转型时,这所有的一切也会和我们擦肩而过,因为国内企业对科技的吸收能力太低了。”

因此他认为接下来的焦点不应放在单一的大企业,而是科技能不能够在更广泛地在中小型企业危机中传播开来。

“当中包括整体的企业思维要有能够更贴近数码的方向,对科技不仅有醒觉还要善用。

“企业不只是要做线上买卖,而是从原料采购、生产,到内部管理,再到对客户这整条线能不能够串联起来,把科技融入进入生产里头。”

刘镇东:政府“救火”没全盘策略

民主行动党全国政治教育主任刘镇东指出,疫情对我国带来5大冲击,包括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服务业、原产品、过去依靠国内消费与借贷支撑的行业与房地产、建筑和银行领域等等。

他质疑相关领域是否还能够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模式,并认为,政府目前采取“救火”的措施,没有一个全盘策略,因此人民要开始思考,因为过去能够走的路、用的东西,不一定能沿用。

他说,我国经济模式有一块很重要的发展,就是从1970年开始在槟城和八打灵再也设置工业区,以外资投资为主,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

经济停滞不前

“我国过去50年都是以这个模式推展,而出口的国家以欧美为主,可是不止我国,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在做。我国经济自中国在2001年进入世贸以来,就停滞不前,因为很多外资都流到中国。“

谈及原产品,刘镇东说,过去这也是我国经济重要的一块,在疫情前,大约有20%的政府开支都是由石油税来买单。

“接下来的石油会不会还是这么好价?电子车的发展,是否会影响石油价格?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因为以后我国是否还能依靠石油出口,而这也间接包括棕油或其他原产品出口。”

刘镇东也提到,国内很多小户是靠借贷来消费,如果现在这些人突然失业、工资减少,他们就会都缩减消费,而那些过去靠国内消费和借贷支撑的行业,是否能够生存下去,是一个挑战。

转载自《南洋商报》
https://www.enanyang.my/node/353045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