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年10月26、27日(星期六、日)
时间:上午9时至下午5时
地点:隆雪华堂楼上讲堂
主办:隆雪华堂
联办:中马锺灵校友会、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马来西亚留日同学会
合作媒体:《当今大马》中文版、KiniTV网络电台
共有105人出席本次研讨会,其中82位报名者,23位联办单位代表。
大会邀请了14名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发表论文,同时另安排9名学者担任回应人。
论文集全文下载处:131111 – Final Symposium Articles
我国近年崛起的反公害运动获得在野党大力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公害势力,但学者提醒,政党立场可随风倒,因此反公害社会运动应在抗争中,保持自己的自主性。何明修在题为〈福岛效应在台湾:解释晚近反核运动的复苏〉的专题演讲时指出,社运和在野党结合是双面刃,因为前者可以获得政治资源,人民代议士可在议会中协助发声,当年台湾许多民进党支持者,也因而产生危机意识。反之,社运所付出的成本,就是被执政党标签为在野党。“从历史来看,这没有对或错的问题。不过,事后来看,若反核运动应该更有戒心,试着维持运动的自主性,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民进党身上”。
黄进发在发表论文〈包容性族群政体与选举性一党制国家——巫统党国体制本质的再思〉时表示,巫统在来届大选会否倒台,重点在于华社能否消除马来人对政党轮替的恐惧,以及华裔能否“爱马来人”,把他们的问题看待成本身的问题,一同捍卫他们的权益。
杨凯斌在发表论文〈公民(社会)、(网络)暴民与社运(分子):马来西亚‘三位一体’的民主化推手?〉时指出,“网络公民社会”所讨论的论述与内容要求,应该更高。他认为,网民在讨论新政治的内容其实很贫乏,因为这种新政治的内容,其实只是建立在于“反对旧政治的对立面”。
《星洲日报》在今年国庆日前夕,连载10篇“异族友情故事”系列文章来回应华人海啸论,以及国阵当局的诘问。惟黄国富认为,这些赞颂表面和谐,躲避不公不合理国家政策对各族群的伤害,反而掉入了国家团结论述而不自觉。他在发表题为〈马来西亚族群政治下的族群媒体与文化治理之初探:以《星洲日报》为例〉的论文时指出,该报专题所强调的团结与融合论述,恰好也是国家机器向来所强调和主流的论述,但各族之间的差异“被扁平化”,鲜少描绘之余,对文化和宗教的部分也很少着墨。
黄孟祚发表论文〈挽救砂拉越河流运动:醒觉、抗衡与诉讼〉时感叹,两天研讨会大谈“跨族群”之际,除一名发表人略提及砂拉越外,没有人提过东马与半岛的原住民。“网络将世界串联起了,让当地居民不再孤单无助。社会醒觉,尤其是对人权与环境公义的认识已大有提高,”但在砂州内陆,资讯相当的封闭,乡区原住民也怯于官威,因此不大敢表态,社区的觉醒运动很多都是社区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尽管砂州运动面对重重阻力,但他不忘提醒,原住民抗争依然不乏成功的案例。
相较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社会运动,劳工运动显得低调。对此,孙友联发表论文〈劳工运动在台湾民主化过程的角色:以台湾劳工阵线的经验为例〉时认为,大马劳工运动要壮大就不能避开政治。“我国工会并不会比台湾弱,银行职工会还蛮强的,但本地工运就缺乏政治氛围。”他认为,工运是不能“去政治化”的,若与政治保持距离就难以达致斗争目标。他鼓励弱势且缺乏资源的社运组织与工会组织,以结盟方式合作,动员社会力量。
陈亚才在总结时表示,本地社运圈子对东马原住民的议题,都相当的陌生。“我们一些曾访问砂州原住民的朋友,回来后就一直呼唤关注东马,他们甚至觉得,很多社运圈子都是集中在吉隆坡,没有人愿意走到偏远,没有掌声的地方。”跨越族群的提法此起彼落,研讨会也没有忘记提醒,跨过南中国海,关注原住民困境的呼声。
~ 报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