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年2月15日(星期三)
时间:8.00pm
地点:隆雪华堂楼下会议室

主讲:黄宗仪(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副教授)

讲题:全球化巨变下的东亚城市——从香港、上海到台北
East Asian Global City-Regions under Globalization: From Hong Kong, Shang Hai to Taipei

媒介语:中文

主办单位:新纪元学院校友会、隆雪华堂社经委员会
媒体伙伴:《当今大马》、《独立新闻在线》

【活动简介】

政府砸大钱办嘉年华活动、大兴土木,白象计划林立,民众得到了什么?

当增加人潮、钱潮变成都市发展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的文化会走向何方?

那又是谁的文化?谁的记忆?谁的历史?谁从中获利?谁又被牺牲?

史学家尝言“世界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随着资本全球化的发展,自上世纪九零年代起,亚洲各地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与幅度大都会化,不仅大都会不断扩张,各地更是争相打造以纽约或伦敦为蓝图的一级全球城市以提高竞争力。因此无论上海的浦东或台北的信义计划区纷纷将城市空间曼哈顿化、打造摩天楼云集的全球城市,力求与世界经贸中心接轨,成为全球金融枢纽。

全球化风潮下的东亚大都会面貌丰富,瞬息万变,既缤纷绚烂也躁动不安,既熙来攘往也虚无孤单。台湾学者黄宗仪长期关注东亚全球城市发展,本场讲座为作者近年的研究成果,透过检视全球化风潮下香港、上海、台北的都市发展论述、媒体报导、电影与小说等再现形式,拆解当代都市空间生产的文化意象及其构筑之权力网络。

她将从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到王安忆的《长恨歌》,从陈果的《细路祥》、《榴槤飘飘》到王文华的《蛋白质女孩》,深入细致分析,展示广阔地域和经验的空间,戳穿全球资本共荣圈的海市蜃楼,用个体经验的失落和无助来批评全球化的迷思,探究全球城市链结与都会身分想象、身分认同间相互交织的辩证关系,一窥当代东亚大都会的复杂面貌。

前车之鉴,放眼当下马来西亚,举凡义山保存、半山芭口述历史、捍卫苏丹街等社会运动,其实就是支持有历史感有文化内涵的都市发展模式。然而,古迹保存作为一个与地方社群认同密切相关的事业,那么在一个地方界线逐渐模糊的年代,其意义为何?

就在全球化似乎即将泯灭各个地方特殊文化与认同的世纪之交,马来西亚才正要开始建立古迹保存的价值、论述、与制度,我们如何理解这个特别的现象?在今天的全球化情境下,我们的古迹保存大计又应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与都市发展的关系为何?

有别于主流价值观对于全球化、都市发展的深信不疑、肯定、热衷与吹捧,黄教授对东亚城市研究的心得分享定能为暮鼓晨钟的启示,提醒我们类似的繁荣与困顿的城市发展经验,马来西亚并非个案特例。我们可以透过她的学术研究视角,重新省思对都市的想象与发展的定义,同时也是从中看见和强调全球化的那些“个人”的身份认同塑造,为缄默的全球经济中的失败者抱不平,为仍迷醉于全球无限繁荣美梦的人打一个清醒剂,为那些自鸣得意的跨全球的精英给予针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