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青年杨伟光因贩毒而被新加坡判处死刑的新闻传开后,引起坊间关注,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与人民之声在2010年7月成立“杨伟光后援会”,发起“给生命第二次机会”醒觉运动,展开10万人签名连署、举办巡回讲座、抄写心经,向新国总统呈交特赦的陈情书。在各界积极推动下,短短六个星期内获得超过11万人签名支持,成绩斐然。
这项启发国人对死刑进行反思的运动,不仅是为杨伟光一人请命,也是向公民社会对省思死刑及相关问题,发出提醒。
死刑存废问题,涉及人的基本生死、人道伦理、社会正义和国家权力,其利弊得失可从人权、法律、宗教、道德等诸多角度予以评估。赞成死刑,经常以为死刑是民意的要求,主张废除死刑与停止执行死刑违反民意。反对死刑,则倾向认为废除死刑之后的替代途径很多,简单二分法的民意测验并不可恃;而且死刑过于绝对,犯错的危险又高,绝非单纯交由民意决定。
从救援个案到运动推展,我们深信,人的生命价值不因其犯行而减值。死刑没有给予被定罪者第二次机会,绝对是一个不人道的惩处方式。由人类社会的演进来看,现代文明与早期野蛮的分别,就是对人与对生命的尊重。而杀人则是极度残酷的行为,不论在什么情状下、经过什么程序、由谁来执行,都无法掩盖杀人的野蛮本质。
联合国大会分别于2007、2008年决议要求“全球暂停施行死刑”,这是迈向废除死刑重要且必要的一步。何以国际公民团体以及联合国、欧盟这般积极推动停止死刑执行?其于现阶段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多数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都是习惯性、因循性、权宜性的维持死刑,面对死刑制度的诸多面向层次,既缺乏严肃的面对与正视,也缺乏必要的公共辩论。其结果,不但必要的知识和资讯阙如,深思熟虑的政策(包括可能的替代措施)也无从形成。
利用全球暂停死刑执行创造时间和空间,以启动对死刑问题的省思、辩论和行动,正是本次特展之目的。
理解死刑之议,梳理人权之辨,由您我开始。
敬请参与“死囚之影”艺术特展:
https://klscah.org.my/2011/09/3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