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雪华堂强调,良好的政策规划有赖于对政策规划的知识、技能及方法。当局推出这项新建议时,必须公布相应的学术理据支持,如何有效达地使不同源流小学达致同等的马来文水平,让民众掌握政策规划的方向。否则,仓促推行无异于揠苗助长,原先的良善立意不但未能见效,反之将冲击华小淡小的师资现况,影响课程架构与现有节数,徒增学生的课业压力。

隆雪华堂表示,问题的关键不但在于收集意见的机制,也要确保民意收集渠道的畅通。副教育部长魏家祥在16日的国会走廊召开记者会时透露,“至少在3次的内部会议上,极力反对课程纲要中的这项建议”,表示须先听取民间组织和文教团体的意见,却又强调最后交由部门决策单位决定。到底是民意优先,还是尊重专业?魏副部长的异议为何无法在决策中形成影响力?到底是教育部的意志为重,还是切合社会需求为先?在这项政策建议上,当局言论的矛盾与闪烁,由此可见。

隆雪华堂说明,公共政策制定须经过广泛的民意塑造机制。这种公众参与对话交流、提供各种不同意见的研议过程,是实现政策公平的必要阶段。凡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认真采纳民间建议的政策、措施,出炉以后,一般都容易被社会所接受,执行的难度、阻力也相对较小。

当然,民意无法代表一切,如果凡事都诉诸民意作为部门专断的挡箭牌,并非尊重民意,而是操弄民粹。隆雪华堂指出,“教育部并未从英语教数理政策所衍生的种种问题吸取经验,每次新政策上路前,都透过媒体测试水温,探察民间的反应程度,并无事先全盘评估负面效应,这么做难以彰显部门官僚的专业与诚意,更浪费媒体资源,令人质疑有关政策的最终目的。”

隆雪华堂会长
陈友信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