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的起源最早可追述至20世纪初,一些华人领袖倡议发起组织,成立华人最高领导机关。陆佑一方面率先认捐五万元,另一方面与甲必丹叶观盛联名向政府申请所得地段。于是中华大会堂才遂以逐步实现,然而受一战和全球经济大萧条影响,该计划被迫搁置多年。1923年经济复苏后,侨领们在雪兰莪锡矿总局召开雪州华侨大会,商讨成立华团统领机构事宜,出席侨众一致赞同创会之议,正式成立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中华大会堂是雪兰莪州和吉隆坡各华团的“总汇”,在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成立之前,它也是全国各州中华大会堂,中华总商会的联络中心。雪华堂是属于全体华人的,更是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全体华人在重要问题上谋求利益的一个华团领导机构。由于华堂地处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的首都,人才众多,聚商大计也较为方便,加以自1983年成功发起及策划全国华团文化大会之后,便很自然地成为各州大会堂的“马首”,不论是在雪州和吉隆坡直辖区,或在全国范围内,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声望。因此在贯彻会务方针、推展工作和活动时,都订下明确的、与华堂的领导地位相称的政策,而且抓紧和落实这些政策,以提高和巩固雪华堂的领导形象,发挥应有的影响力。2007年配合马来亚独立五十周年的庆典,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文物部于7月6日,正式宣布将本堂建筑列为第一批国家文化遗产。雪华堂也是我国华人社团建筑中,第一个荣获此项殊荣的团体。

2003年,雪华堂前董事刘磐石等所发起的吉隆坡中华大会堂,在短短十数天内获当局批准注册。鉴于事态严重,本堂召开紧急董事会议商讨对策。随后董事会根据大会达成共识和议决,上书社团注册官以申报隆雪华堂及华社反对隆华堂成立,并要求撤销其注册,然而该申诉最终被驳回。随后在2006年,社团注册局批准雪华堂改名,自此,名称将由“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改为“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简称“隆雪华堂”。在2016年时,悠悠一批华团人士成功获得社团注册局批准成立“联邦直辖区中华大会堂”。华堂以“维护健康结社文化,杜绝分裂华社歪风”为口号,发起“全力反对联邦直辖区中华大会堂的成立”汇报及交流会让社会各界更清楚事态之严重,获得了华团领袖及各华团响应。

年份事项
20世纪初

陆佑、朱嘉炳、张郁才等先贤倡议发起成立组织,并向政府申请土地建会所。先贤陆佑、朱嘉炳、张郁才等人倡议发起组织,陆佑慷慨捐出五万元叻币作为倡导,并将之前与甲必丹叶观盛联名向政府申请所得地段,拟建雪兰莪锡务公所(今雪森彭矿务公会)会所兼初抵乍到华工的栖身所(猪仔馆),移作建立全侨所属团体的会址。
1923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正式成立。经济复苏,受托人朱嘉炳、张郁才与刘良颜等侨领为了完成先贤的志愿,假雪兰莪锡矿总局召开雪州华侨大会,商讨成立华团统领机构事宜。出席侨众一致赞同创会之议,正式成立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为纪念陆佑之卓识及对大会堂之贡献,大会还决定会所落成后把大礼堂命名为“陆佑堂”。
1933受托人会议议决邀请雪隆廿二团体代表组织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理事会。受托人会议议决邀请广肇会馆、福建会馆、惠州会馆、广西会馆、潮州八邑会馆、番禺会馆、中山会馆、东安会馆、会宁会馆、三水会馆、福州会馆、永春会馆、茶阳会馆、嘉应会馆、赤溪会馆、琼州会馆、中华总商会、雪州锡矿公会及树胶公会派代表,组织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理事会。之后邀请安溪会馆、最乐剧社及人境剧社也派员加入理事会。自此,这廿二个团体负起了管理本堂的重任,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1934雪兰莪州苏丹授予本堂地契。本堂地契由参政司阿淡斯氏(Mr.Adams)代表雪州统治者签拨予,为期一百年,至2034年7月20日届期。受托人为张郁才、刘良颜、阿兰陆(陆运怀)及赛克斯(G.R.Sykes)。
雪州苏丹主持本堂开幕仪式。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建筑竣工,本堂恭请雪州苏丹阿莱乌鼎殿下(H.H.Sultan Alaeddin Sulaiman Shah)驾临主持开幕仪式,建筑费共耗约二十万元。
1935首届董事会就职,张郁才担任第一任总理(1935-1948)。本堂章程已得到注册局批准。由受邀的廿二个团体代表组成的董事会成立,第一任总理由张郁才当选。
1942日据时期,会务停顿。日军入侵马来亚半岛,吉隆坡沦陷,本堂会务也因此而中断。媚日分子发起“吉隆坡中央治安维持会”,还辟本堂为该组织的巢穴。日寇要新马二地华人筹集五千万叻元奉纳金,以换取不没收财产及停止肃清;雪州被分摊一千万。雪州境内的华裔如何分担这笔赎金,全在本堂内决定。三年八个月日据时期,凡涉雪州(有者甚至全马)华人的大小事项,均于本堂内敲定。
1945
日本宣布投降,恢复会务。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胜利欢声传播新马。本堂会务乃告正式恢复。日寇煽风点火,在半岛南北多地,触发零星的种族冲突。本堂甫恢复操作,即受邀参与调解森州瓜拉庇劳华人被杀害事件,鉴于两族和睦攸关本邦社会安宁,本堂义不容辞应允。
1956联合召开“全马华人注册社团代表争取公民权大会”。由本堂、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雪州行团总会(行总)、霹雳中华大会堂及马六甲中华总商会五大团体联合发起,称为“全马华人注册社团代表争取公民权大会”于隆精武体育馆召开。全马四百五十四个主要华团,总共派出一千二百余位代表,一致通过所有议案。大会还委托林连玉起草《大会宣言》,本堂的曹尧辉与行总梁志翔二人则前赴全马各地,促请合法的华团在宣言上签名盖章,以示认同与支持;共计一千零九十四个单位参与了签署,约占当时华团总数的八九成。
1958协助推动申请公民权及选民登记工作。建国后,当局订1957年9月1日至1958年8月31日为申请公民权优待期;由于优待期仅有一年,申请成为公民遂成了独立后华社当务之急。马华公会各州分会与该州的华社最高组织,联手协助侨众办理相关手续。雪州工委会的总部即设在本堂内。优待期届满之时,共计有七十多万隆雪二地华裔取得了公民权。
1969“五一三”事件。5月13日晚上七时,在吉隆坡峇都律、太子路、中南区一带,发生严重的人潮骚乱,政府为镇压非常局势,随即颁布紧急戒严令。政府为急于救济,将精武体育馆、国家体育馆及默迪卡球场作为临时收容所,暂时照顾灾民之食宿。本堂会长李润添在骚乱之第三天,即应约赴首相府举行会议,商讨处理粮食及救济灾民之各项问题。因本堂为雪州华人之领导机构,大会堂地方,供应作为救济灾民之用,及运送食品与保管粮食之总站。政府亦派军警驻守大会堂。凡屋宇毁坏之灾民,得在本会堂登记,申请政府配合之组屋。政府设七个救济总站,本会堂亦其中之一,灾民在施济期间,前来本堂领取粮食者,为数不少。
1974支持独中复兴运动。本堂发函全体董事呼吁支持华文独中运动,并捐款发展独立中学。
1975改组为“中华大会堂非营利有限公司”。本堂创立之初不设会员制,“凡属华人皆有份”。1933年杪会所落成时,函邀当时具有规模的华团派员组成理事会,负责管理本堂事务。而现下州内华团数目已上千许,若仍由固定的廿来个团体继续处理会务,不无固步自封及欠缺新陈代谢之嫌。有鉴于此,董事会议议决改组成为“中华大会堂非营利有限公司”,一则可让州内所有合法团体申请为会员,另则,也可未雨绸缪为拟将会所建成廿二层大厦的商业计划铺路。
19831983 率领十五华团代表呈交《国家文化备忘录》。

邱祥炽会长率领十三州华团领导机构、董总及教总十五华团代表,前赴文化、青年与体育部面呈《国家文化备忘录》。六天后,本堂张景良文教主任又带领十五华团代表至文青体部,并与部长安华伊布拉辛对话,其间双方交换了对国家文化课题的看法。
1985发布《华团联合宣言》。由“华资”延揽的专家学者所撰写、内容涉及我国政经文教各领域的《华团联合宣言》,获十五华团联系会议接纳,并由本堂邱祥炽会长公诸于世。
特许林连玉灵柩停放在大礼堂设灵,供华团及公众吊唁。本堂与教总、董总等全国十五个华团成立治丧委员会。感于其一生为华教的奉献,本堂特允许其灵柩在大礼堂内停放并设灵堂,供全国华团代表及公众人士吊唁。
1987马化合作社爆发丑闻,导致华社蒙受巨大损失,本堂联合相关团体伸出援手。去年杪我国发生席卷全国的合作社风暴,广大的华裔中下层存款人都成为受害者。本堂会长张景良召集华资、董总、柔佛州华团民权委员作社、美华合作社、统一合作社、福联合作社、捍卫合作社存款人权益筹委会等团体代表,连同法律界人士聚首商对策,并发表《全盘解决合作社风暴方案》文告。另外,本堂也进行合作社存款任登记及收集资料工作,同时一连六天共安排十三位律师,为受害者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
天后宫捍卫华教大会。教育部派委两百位不具华文资格,甚或不谙华语的教师至华小担任行政高职;10月11日,全国各地华团和三大华基政党在天后宫举行抗议大会,由本堂会长张景良担任大会主席。来自全国的三千余人代表,强烈反对侵蚀华校的企图,一致要求当局撤走不合格者。
负起营救“茅草行动”中遭逮捕的华团领袖之重任。

巫青团认为“天后宫吼声”有损巫族尊严,宣布11月1日于隆默迪卡体育场,聚集五十万人庆祝党庆兼展示力量,紧张气氛即时弥漫全国。随后,当局动用内安法令,开始展开代号“茅草行动”的逮捕行动,结果一百零六名各族人士遭扣留,包括董总主席林晃升、教总主席沈慕羽、教总副主席庄迪君及华资主任柯嘉逊等华教人士,三份报章被令停刊。张会长虽逃过这场浩劫,可是得马上负起营救被扣人士及安抚他们家属的重任;本堂也遂成了营救被捕者的中心。
1988由本堂会长为首的十五华团代表一行,向教育部提呈《全国十五华团领导机构关于检讨<1961年教育法令>备忘录》。1987年,修改《1961年教育法令》的传闻甚嚣尘上;张景良会长召开十五华团紧急会议,听取大家对相关问题的意见。会上决定成立“关注教育部拟议修改《1961年教育法令》行动委员会”,并于今年向教育部提呈《全国15华团领导机构关于检讨<1961年教育法令>备忘录》。
1989向当局提呈《对1990年后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和建议备忘录》。于1970年实行,为期廿年的新经济政策将于明年(1990)届期。官方先行设立一个叫“国家经济政策咨询委员会”的组织,以听取并收集各界对1990年后国家经济领域何去何从的意见。为此,本堂与董教总联手拟定《对1990年后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和建议备忘录》,呈予理事会以表达其看法。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会成立。自1975年李延年出任本堂会长后便提出统合华团力量筹组“全国华团总机构”,以协力推动华社文教事业,并统一立场向官方提出各项诉求。惟当时受到政治因素干扰,未能如愿实现。1982年,本堂以变通方式发起筹组全国中华大会堂联合会(简称“堂联”),获得各州华团领导机构响应,在本堂成立筹备委员会,并一致接纳由本堂起草堂联章程。1983年2月20日筹委会正式向社团注册官提呈注册申请、由筹委会主席邱祥炽(本堂会长)与义务秘书黄昆福(丹华堂会长)联合签署,经历八载不断奔走,注册终获当局批准。
1998抗议印尼排华事件。印尼首都雅加达发生暴乱,许多华人商店和商场被抢劫和纵火焚烧;更令人发指的是,还有上百华裔妇女遭到凌辱轮奸,有者之后还惨遭酷刑而死。本堂妇女组挺身而出,发表文告谴责兽行。本堂召开控诉大会,共有七十七个华团及非官方团体派出代表参与抗议行为,还一致通过并签署了由本堂草拟的抗议书。颜会长率领妇女组、青年团、民权与社经委员会一行人赴印尼驻马大使馆提呈抗议书。有关举动经外电报导后,激起了港台及一些欧美人员组织群起指责印尼政府。印尼军方或慑于国际舆论,方而停止暴行。
1999立百病毒肆虐,社团齐心赈济养猪业灾黎去年杪,森州双溪立百养猪场爆发立百病毒。这场瘟疫导致全国有百人丧命,上千人流离失所,以及数亿元猪只和基建遭销毁,损失惨重,成为我国史上最严重的畜牧灾难。本堂召开董事会议,一致决定与马来西亚禽畜业联合总会、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隆雪中华工商总会、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森美兰中华大会堂、南洋商报、中国报和星洲日报成立“全国华团赈济养猪业灾黎联合委员会”以协助灾黎渡过难关,除了到灾区实地了解情况及慰问,并筹款赈济灾黎。同时也安排专人对灾区情况、事件来龙去脉做深入探讨,并将资料汇编成册——《猪农脑炎事件资料汇编及调查报告》。
发表大选诉求,表达全民意愿和主张。1999年为迎接第十届大选,近二千零九十五个团体以多元种族的立场以及国家利益为出发点,针对国家议题提出全民主张,签署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分别获得国阵政府“原则上的接受”和在野党的支持。然而在一年后,巫青团恫言若诉求工委会在一星期内拒绝收回十七项诉求并向土著道歉,将放火烧掉雪华堂。另外,首相也在国庆日献词中将工委会与马共和奥玛乌那相提并论。尽管这些风波是工委会和华社始料不及的,但依然站稳立场,以不道歉和不收回来应付。
2000捍卫吉隆坡义山墓园群搬迁。

1998年政府基于吉隆坡旧飞机场路义山位于市中心,有碍市容美观为由,宣布拟收回义山墓地供发展用途,随即引起华社激烈反对。超过百年的吉隆坡义山群,是由八个不同民族及宗教的墓园组成,具有多元文化及宗教的特色;不只是华族先贤在吉隆坡披荆斩棘的历史见证,也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一片难得的绿肺。为了保卫具有人文价值的义山群,本堂联合雪隆地区义山管理层成立了“捍卫及美化吉隆坡华人义山工委会”。是年,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工委会与雪华青带领学生及朝野人士到义山考察,以了解保留义山的意义与重要性,还召开“雪隆华团捍卫义山大会”等等;最后内阁俯顺民意,在会议上决定不搬迁义山;随后工委会乘势向隆市市长提呈由三百六十三个各族团体签署的备忘录,要求当局列义山为古迹,并助美化工作。
2001捍卫新闻自由,反对政党收购媒体马华公会通过其商业臂膀华仁控股收购南洋报业一事,引起全体华社哗然和反对声浪。众多评论员和新闻从业员停止供稿,以抗议言论自由空间受打压。本堂联合华团发表文告,认为这是政党干预和控制新闻自由,吁请马华公会尊重华社,放弃收购。5月28日,华仁接管《南洋商报》和《中国报》二报(史称“528报变”)。随后,“全国华团反对政党收购南洋报业工委会”成立,由本堂会长颜清文担任主席,召开全国华团代表大会通过反收购议案。然而马华特大以微小多数,通过了该收购议案。我国华文报业惨遭劫数成了定局。
声援白沙罗华小原校保校运动。白小迁校事件风波的主因乃来自国家教育政策的种族偏差,导致城市华小数目严重不足,未能根据人口需求而增建,同时百般限制华小搬迁及增建分校。一群热爱白小的村民在各方人士协助下,组织保校工委会,以捍卫座落在白沙罗新村社区里的白小原校。白小运动成功吸引了其他大马社群民众的支援,具有社会醒觉的各族大专生,先后到访白小实地参观,聆听村民的想法和经历。一时间引起社会极大的回响,使白小保校运动迅速成为国内、外焦点。本堂秉持捍卫母语教育的一贯立场,积极支持白小保校委员会的斗争,包括签名运动、汇报会、挂布条、竖立告示牌、分发传单、组团拜访、响应一人一元献金运动等以突破新闻封锁。
2003反对吉隆坡中华大会堂获得注册及成立。本堂对吉隆坡中华大会堂在短短数十天内迅速获得注册及成立感到非常讶异。鉴于事态严重,本堂召开紧急董事会议商讨对策。随后,董事会根据大会达成共识和议决,上书团体注册官,申报隆雪华堂及华社反对隆华堂成立,并要求撤销其注册。
2006名称改为“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隆市社团注册官批准本堂去年特大所通过的一揽子修章要求。自此,本堂名称将由“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改为“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简称“隆雪华堂”。
我国文化、艺术及文物部将本堂建筑列入首五十项国家文化遗产名录。配合马来亚独立五十周年的庆典,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文物部于2007年7月6日,正式宣布将本堂建筑列为第一批国家文化遗产。本堂也是我国华人社团建筑中,第一个荣获此项殊荣的团体。
2009反对英文教数理。废除英语教数理联盟发起大集会,逾万名示威者游行到国家皇宫,递交备忘录给国家元首,希望能获元首同意废除英语教数理。重新使用母语教学。
卸下“白小已被关闭两千九百二十六天”看板仪式。2001年遭教育部耐人寻味地关闭的八打灵白沙罗华文小学(白小原校),经历八年该村村民和各界人士锲而不舍的“争取分校保留原校”奔走呼吁后,终于如愿在今年获准重启复课。缘于重启白小原校宿愿已酬,本堂举行卸下竖立在会所一楼露台上的“白小已被关闭两千九百二十六天”看板仪式。
2011反对捷运公司征用苏丹街土地。在大吉隆坡捷运计划下,国家基建公司欲征用苏丹街与茨厂街近卅间店屋以兴建捷运系统,此举遭到了店家激烈反对。本堂认为茨厂街与苏丹街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市街,具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并且持续兴旺,成为国内外人士逛街和购物的地点,发展出特殊的人文景观。雪隆区逾百位社团代表出席由本堂举办“苏丹街事件紧急汇报会”,以行动支持捍卫苏丹街的四大诉求,包括“完整保留苏丹街百年社区、采用绕道兴建捷运路线、召开公开的听证会及撤销征用苏丹街土地的宪报”。另外,本堂也开始策划这一带的文化古迹导览活动,以便让群众更加了解吉隆坡的历史发展和价值。
2012反对《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且出版《改革国民教育》。针对政府公布《2013-2025教育大蓝图初步报告》,本堂与十五华团发表联合声明,明确与具体地向教育部提出华社对于这份报告的整体意见,要求教育部尊重民意,修改《大蓝图》内不利国民教育的政策。后由华团成立的专案小组,在经过了详细研究和分析后,于第二年正式出版《改革国民教育: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初版)的评析与建议》,与社会各界分享研究成果。
2013反对118摩天大楼。基于不满国家独立公园土地用途遭转换兴建大楼、建筑资料不详、图测设计未对外公开与对周边地区衍生负面影响,本堂、雪隆福建会馆及隆雪陈氏书院宗亲会三机构除了在7月1日递交反对信件给市政局,也公开要求时任首相纳吉及副首相慕尤丁介入停止此计划。此外,本堂也是捍卫国家独立公园委员会的其中一份子,发起“向118摩天大楼说不”运动。
2016反对联邦直辖区中华大会堂成立。一批华团人士成功获得社团注册局批准成立“联邦直辖区中华大会堂”。本堂以“维护健康结社文化,杜绝分裂华社歪风”为口号,发起“全力反对联邦直辖区中华大会堂的成立”汇报及交流会让社会各界更清楚事态之严重,获得了华团领袖及各华团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