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子文华小拟改名所引发的争议,隆雪华堂认为其牵涉面相当广,的确值得各方关注、讨论和谨慎处理;尤其是听取更广泛的意见,以便作出更恰当和受普遍认同的决定。

诚如一些华教团体所提出的,子文华小并非一所新的学校,而是具有多年的历史。这个过程包含前人付出的心力和贡献,今后也需要社会各界继续支持。隆雪华堂认为,华校的经费问题,实际上折射我国教育政策的偏颇。华人社会在教育政策不公的状况下,不愿看到华小停滞不前,于是自力更生,动员社会大众出钱出力,以接力的方式,代代相传,持续发展学校。这当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口碑远播的热心团体和个人。

隆雪华堂不认同有关的改名建议。因为子文华小的更名建议,表面上只是名称的更换,但牵涉的义涵却是深远的,其中包括以下各项:

(一)参与者的共同感受:

由于子文具有多年的历史,子文是大家接受的名称,承载了许多团体与个人的共同记忆。如今准备以个人的姓名取代原有的校名,具有定于一尊的意味。除非有关的命名建议获得广泛的认同,否则难免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弹,被认为是否定前人以及未来后人的心血和贡献。

(二)表扬捐款者的方式:

以捐款者的姓名来为楼宇、课室、礼堂、体育馆、实验室等等学校建筑命名,主要是表扬热心团体和个人的慷慨捐献,同时也希望鼓舞其他人效法,继续为学校出钱出力。但过度强调为建筑命名,安置过大的名牌,有时反而破坏校园景观。以个人的姓名作为校名,更是少见。原因之一是学校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个人或团体出力很多,这是否意味着校名要经常更换?

回顾早年,尤其是独立之前,我们的先辈和团体出钱出力,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刻在一片石碑或匾额上,作风淳朴,值得后人参考和效法。

(三)以捐款者命名的风气问题:

早年学校的命名,都取推广文化、教育、励志为重心,例如中华、励志、培才、启智、开智等;也有的是采用地方名。如今若以某一特定时期捐款最多的人士来为学校命名,一旦风气形成,恐怕产生流弊。学校毕竟需要长期经营,过度依赖单一个人、家族或财团,并不健康,也不健全。社区人士的广泛投入,反而能够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四)决策过程宜更广泛征询意见:

这一回子文华小建议改名,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说是可喜的现象。毕竟华校是华社的共同资产。改名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应该开放征询意见,形成社会共识,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有所助益。

隆雪华堂会长
陈友信

发表回复